一、学科介绍
51吃瓜 是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重要策源地,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06年两江师范学堂设立的图画手工科。随着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校先后成立了“美育教研室”(1993)、文化艺术教育中心(1996)、雕塑研究所(1998)、美术研究院(2003)、艺术研究院(2013)等教学科研机构。2005年和2011年,分别获得艺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培养资格。2017年11月,我校艺术教育资源重组合并成立51吃瓜 ,至此艺术教育再次进入专业化时期。
艺术学属于艺术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代码为1301,英文名称为Art。我校艺术学2012年入选“十二五”江苏省重点学科,2016年再度入选“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2017年入选51吃瓜 “中国语言文学与艺术”双一流学科群。艺术学是对艺术问题进行理论研究的学科,主要采取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横向比较与纵向提炼相补充等方法,探究艺术的本质属性,把握艺术的共通规律和个性特征。
艺术学下设六个专业研究方向:(1)艺术理论与美学,(2)艺术史与艺术批评,(3)戏剧影视学,(4)艺术传播,(5)美术学,(6)艺术教育。本学科共有教授11名,副教授16名,博士生导师 10名,硕士生导师21名,其中51吃瓜 文科资深教授1名,国家级领军人才2名,国家青年人才2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工程人才1人,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江苏省“333工程”第一层次人才1人,江苏省“紫金文化奖章”获得者1人。第七届国务院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艺术学理论教指委副主任委员1名。
最近五年,本学科团队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6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与青年项目17项;在《文艺研究》《文学评论》等杂志发表CSSCI论文397篇,出版专著29部;获教育部第八届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与青年成果奖各1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0项。
二、培养目标
艺术学硕士学位获得者是具备较高学术素养、较强原创精神、扎实科研能力的学术创新型人才,应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了解本学科国内外学术发展的新趋势,具备从事创新性的学术研究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导师指导下熟练地运用中文和一门外语进行文献阅读、资料查询和学术交流,掌握本学科学术研究前沿动态,独立完成学位论文,论文应具有较高的理论创新或应用价值。能胜任本学科及相关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工作,能胜任在普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学术研究工作,或在较高层次的艺术管理、编辑出版、新闻传播、艺术创作等部门从事策划、管理、编辑、评论、创作等工作。
三、研究方向
1、艺术理论与美学。艺术理论与美学是研究艺术基本原理及其审美规律的一门人文学科,包括艺术的本质、特点及其审美内涵、价值特征、方法特点等基础理论和前沿问题,中西艺术美学和理论思想的发生发展、思潮流派、当代演进及其比较,中西艺术美学和理论家的重要概念、范畴、命题等。本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应系统掌握艺术理论与美学的基础知识和方法论,熟悉本专业研究方向的重要经典文献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能胜任在普通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学术研究工作。
2、艺术史与艺术批评。艺术史与艺术批评是通过对人类艺术的鉴赏批评和历史研究,了解艺术价值的产生、变化过程和现状,揭示艺术与人类思维及历史观念的互动关系,从而帮助人类通向对历史、对自身和对世界的理解的一门人文学科。本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扎实的史论基础知识,较强的艺术感受力、判断力、鉴赏力和表达能力,能熟练地应用一门外语进行本专业的学习,具备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能力,能胜任在艺术史与艺术批评领域从事教学、研究、传播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3、戏剧影视学。戏剧影视学是研究戏剧与影视艺术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本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应系统掌握戏剧影视研究的基本理论与发展状况,拥有广阔的学术视野、良好的理论素养、较高的外语水平,能参与国际对话和交流,对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和其他艺术学学科均有广泛的了解和研究;能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较高的学术性;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戏剧与影视学及相近学科的教学、科研,以及文化、传媒、新闻、出版、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4、艺术传播。艺术传播是人们运用各种传播方式对艺术信息加以传播的过程。本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艺术学、传播学、媒介研究及数字人文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基本理论和系统的研究方法,具备跨学科视角和一定的介入当代、解读当前社会文化现象的能力;掌握至少1门外国语,能运用外国语从事论文写作与国际学术交流。本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可在高等院校、艺术研究机构、文化产业机构、国家文化行政部门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
5、美术学。美术学以美术作品、美术家以及美术现象为对象,以中外优秀的美术创作理论及研究方法为指导,立足自身的文化传统及优势基础,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体系。本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应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扎实的美术史论专业知识,能胜任在普通高校与科研院所独立从事美术研究与教学工作。
6、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旨在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来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本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较开阔的艺术文化视野,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系统掌握本学科的理论知识、研究方法和专业技能,能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论文应具有较高的理论创新或应用价值。能胜任本学科及相关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工作,能胜任文化、宣传等领域的相关工作。
四、修业年限
本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最长修业年限(含休学和保留学籍)为4年。对于未能在第5学年9月份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开会讨论之前完成论文答辩且提交相关材料至研究生院的硕士研究生,学校将视之为自动中止学业,予以退学,准予肄业。
五、课程设置
硕士生课程分为A、B、C、D四类。A类:全校公共外语、政治理论等学位课程;B类:以一级学科为基础的公共学位课;C类:以二级学科(专业)为特色的专业学位课;D类:全校公共选修课以及各系(院)开设的选修课程。
硕士一般为32学分,非专业本科及同等学力入学者为36学分(包括本科课程3-4门约6-8学分)。其中A类7学分;B类:3门,9学分;C类:2-3门,共6-8学分。必修课A、B、C三类合计总学分控制在20分以内,其余为选修课学分。在D类课程中,原则上要求文科硕士生跨一级学科、理科硕士生跨二级或一级学科选读不少于一门课程。具体课程目录见附表。
六、培养环节与质量监控
1、硕士生学习时间为3年,其中课程学习2年,撰写学位论文1年。开学第一个月底进行师生互选,进入专业方向;第一学期结束之前,在导师指导下制定“硕士生个人培养计划”;第三学期初进行中期考核,根据具体情况实施分流:进入硕士论文阶段、终止学业;第六学期初进行论文预答辩。
2、公共课以讲授为主,基础课和专业课采取课堂讲授、课外阅读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重在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形成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公共课及基础课考核以笔试为主,由有关教学单位负责相关课程考试;专业课考核采取笔试与专题学术报告相结合的方式,重在考核硕士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中期考核。为保证硕士生质量,在入学后第三学期初进行中期考核。考核方式为“学习报告”与“卷面考试”两部分,对硕士生的学位课程、论文进展情况以及掌握本专业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等方面进行考核,其中,(1)考核符合条件者,准予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继续完成硕士学业;(2)对考核不合格或完成学业确有困难者,劝其退学或作肄业处理。
4、硕士生应根据专业特点广泛阅读相关文献,提倡跨专业选修其他课程,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努力成为知识丰富、专业精深、综合素质高和创新能力强的高层次人才。
七、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
学术学位研究生在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答辩通过,达到本专业学位授予条件者,可申请毕业并授予学位。
1、论文选题。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选题口径要小,要有学术价值。选题可以是对艺术作品、艺术家、艺术现象、艺术思潮的研究,也可以是对某种艺术理论的阐释与延伸。要全面清晰地了解与论题相关的已有研究成果,并对成果的特点、优势与不足有正确的认识,以此确定论文的选题、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2、论文开题。开题报告是为阐述、审核硕士学位论文题目而举行的报告会,是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举措。开题报告内容主要包括:①选题依据;②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③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行;④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⑤研究计划及预期研究结果等等。开题报告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导师审核通过后,由相关专业组织硕士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会,对选题及其相关工作做出评议和审核。论文开题报告会安排在第三学期。
3、中期检查。学位论文中期检查主要是考核毕业学位论文进展和工作计划执行情况,是对研究生学位论文阶段性工作情况的全面考核,是保证论文质量的重要措施。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在第四学期完成。
4、文本预审。硕士学位论文完成初稿后,由导师组织院内本学科至少3名导师组成员进行硕士学位论文文本预审,集体商议后提出具体修订完善意见。文本预审安排在第五学期的期末完成。
5、预答辩。硕士学位论文预答辩安排在第六学期的期初进行,组织程序如下:1)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撰写,经导师审核同意后,应在每年同行专家的论文盲审前1个月向学院提交内容完整(包括题目、目录、正文、参考文献等)并经打印的论文若干份;2)学院对研究生预答辩具备的条件进行审查,审查合格者,统一组织进行预答辩;3)预答辩专家组原则上由3-5名本学科、专业及相关学科、专业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家组成,其中至少有3名具有研究生导师资格;4)预答辩专家组重点审查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和创新性、论文工作量、学术规范等是否达到所申请学位的基本要求,并对论文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具体修改意见;5)凡学位论文通过预答辩者,方可正式进入同行专家的论文评审程序。
6、论文评审。硕士学位论文应当在答辩前经过至少3名具有(含)中级职称以上的同行专家(外单位不少于 2 名)评阅,其中2名采用论文盲审方式。硕士学位论文评阅通过后方可进入答辩程序。论文评审应在论文答辩前完成。
7、答辩和学位授予。学位论文答辩安排在每年的5月与6月完成。按照学校和院系文件规定,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修满规定学分,达到符合本专业学位授予条件,答辩通过者,可申请毕业并授予硕士专业学位。
八、帮扶、预警及分流机制
51吃瓜 每学年会梳理延期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名单,形成导师-专业导师组-院研究生培养工作小组三级制帮扶体系,对需要重点帮扶的对象提供学术、生活以及心理支持。同时按照学校相关规定对于超期等未按时完成学业的研究生,准予肄业或者结业。
本方案由51吃瓜 负责解释。
51吃瓜
附件 “艺术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课程编号  | 课程英文名称  | 学分  | 周学时  | 开课学期  | 是否必修  | 备注  | 
A  | 硕士生英语  | 10284A001  | English courses for Master Candidates  | 4  | 4  | 第一学期  | 是  | 三选一  | 
A  | 硕士生日语  | 10284A021  | ||||||
A  | 硕士生俄语  | 10284A023  | ||||||
A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10284A031  |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New Era  | 2  | 2  | 第一学期  | 是  | |
A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 10284A003  | Selected readings of Marxist Classics  | 1  | 1  | 第二学期  | 是  | 三选一  | 
A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10284A011  | Marxism and Methodology of Social Sciences  | 1  | 1  | 第二学期  | ||
A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0284A004  | Dialectics of Nature  | 1  | 1  | 第二学期  | ||
A  | 研究生学术规范与学术诚信  | 10284A030  | _  | _  | 1  | 每学期  | 是  | 一年级内修完  | 
B  | 艺术学前沿问题  | 130100B06  | Current Issues in Art Theory  | 3  | 3  | 第一学期  | 是  | |
B  | 艺术理论与美学  | 130100B01  | The Art Theories and Aesthetics  | 3  | 3  | 第一学期  | 是  | |
C  | 艺术学研究与写作  | 130100C10  | Art research and writing  | 2  | 2  | 第三学期  | 是  | |
艺术理论与美学  | ||||||||
B  | 艺术理论经典文献选读  | 130100B08  | Selected readings of Art Theory Classics  | 3  | 3  | 第一学期  | 是  | |
C  | 艺术哲学  | 130100C28  | Art Philosophy  | 2  | 2  | 第二学期  | ||
C  | 美学专题  | 130100C20  | Aesthetics Special Topics  | 2  | 2  | 第二学期  | ||
C  | 艺术符号学专题  | 130100C01  | Semiotics of Arts  | 2  | 2  | 第三学期  | ||
C  | 文化研究  | 130100C21  | Cultural Studies  | 2  | 2  | 第三学期  | ||
艺术史与艺术批评  | ||||||||
B  | 艺术史的理论与方法  | 130100B04  | Theory and Methodology of Art History  | 3  | 3  | 第一学期  | 是  | |
C  | 艺术批评专题  | 130100C09  | Art Criticism Special Topics  | 2  | 2  | 第一学期  | ||
C  | 艺术史专题  | 130100C02  | Art History Special Topics  | 2  | 2  | 第二学期  | ||
C  | 艺术观念史专题  | 130100C19  | History of Artistic Ideas Special Topics  | 2  | 2  | 第三学期  | ||
C  | 美学史专题  | 130100C11  | History of Aesthetics Special Topics  | 2  | 2  | 第三学期  | ||
戏剧影视学  | ||||||||
B  | 戏剧影视学的基本理论  | 130100B09  | Fundamental Theories of Theatre, Film and Television Studies  | 3  | 3  | 第一学期  | 是  | |
C  | 戏剧史与戏剧批评  | 130100C30  | Theatre Histories and Criticism  | 2  | 2  | 第二学期  | ||
C  | 影视史与影视批评  | 130100C31  | 2  | 2  | 第二学期  | |||
C  | 剧场与表演研究  | 130100C22  | Theatre and Performance Studies  | 2  | 2  | 第三学期  | ||
C  | 中外比较戏剧研究  | 130100C32  | Global Comparative Drama  | 2  | 2  | 第三学期  | ||
C  | 科幻电影研究  | 130100C33  | Science Fiction Films  | 2  | 2  | 第三学期  | ||
艺术传播  | ||||||||
B  | 艺术传播  | 130100B10  | Art as Communication  | 3  | 3  | 第一学期  | 是  | |
C  | 艺术的社会传播  | 130100C23  | Social communication of art  | 2  | 2  | 第二学期  | ||
C  | 艺术传播研究方法论  | 130100C29  | Research Methodologies of Arts Communication  | 2  | 2  | 第二学期  | ||
C  | 数字人文与数字艺术史  | 130100C17  | Digital Humanities and Digital Art History  | 2  | 2  | 第三学期  | ||
C  | 艺术策展  | 130100C03  | Art and Curation  | 2  | 2  | 第三学期  | ||
C  | 艺术媒介研究  | 130100C24  | Art Media Studies  | 2  | 2  | 第三学期  | ||
美术学  | ||||||||
B  | 中国美术史专题  | 130100B11  | Chinese Art History  | 3  | 3  | 第二学期  | 是  | |
C  | 外国美术史专题  | 130100C34  | Western Art History  | 2  | 2  | 第二学期  | ||
C  | 艺术考古专题  | 130100C12  | Art and archaeological project  | 2  | 2  | 第三学期  | ||
C  | 书法篆刻技法  | 130100C35  | 2  | 2  | 第三学期  | |||
艺术教育  | ||||||||
B  | 艺术教育理论与方法  | 130100B02  | Theory and method of Art Education  | 3  | 3  | 第一学期  | 是  | |
C  | 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  | 130100C16  |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rt Education  | 2  | 2  | 第一学期  | ||
C  | 艺术社会学专题  | 130100C06  | Sociology of Art  | 2  | 2  | 第二学期  | ||
C  | 中国传统艺术教学研究  | 130100C25  | Pedagogy in Chinese Traditional Art  | 2  | 2  | 第二学期  | ||
C  | 中国艺术教育史专题  | 130100C26  | Special Topic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rt Education  | 2  | 2  | 第三学期  | ||
C  | 公共艺术理论与实践  | 130100C27  |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ublic Art  | 2  | 2  | 第三学期  | ||
(开课学期请填写第一学期、第二学期或每学期)

搜索
导航
			
		

Email:  51cgweb.net
地址:南京市汉口路22号51吃瓜
鼓楼校区东大楼
电话:025-83593650
TOP